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外媒记者团一行参访甘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讲好丝路故事,扩大甘肃省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传播力,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组织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伊朗、阿根廷、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16个国家的外国媒体记者团 ,于3月12日至16日参访甘肃省。
12日,外媒记者团到达嘉峪关市,与市政府领导交流,参观嘉峪关关城、长城博物馆以及长城第一墩。记者团成员一边聆听专家讲述古丝绸之路在此处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故事,一边感受着当年“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盛景,一边兼顾拍摄与录制任务,通过海外媒体平台向本国观众生动宣传介绍在甘肃所见所闻。
13日,记者团前往大禹节水(酒泉)有限公司和酒泉泰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北大桥第六风电场参观,了解甘肃省在新能源和智慧水利领域的成就。记者团走进大禹节水滴灌设备车间,近距离感受车间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先进与高效。集团负责人与外媒记者深入交流,介绍了大禹节水的使命担当、前沿的节水灌溉技术、先进的体制机制模式、国际市场开拓以及未来战略布局等情况。泰源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向大家介绍甘肃省和酒泉市的新能源发展情况、公司风力发电和调相机项目,讲解调相机设备原理,展示中控室、风电场区,媒体记者们近距离拍摄风力发电的壮观场景,对我省新能源发展水平赞叹不已,并表示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并将助力国际社会加快向可再生能源成功转型。
展开全文
14日,记者团参访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博物馆,并与敦煌研究院专家进行交流。当天下午敦煌市举行与外媒记者团交流座谈会,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副主任朱莉莉从人文、地理以及自然风景、美食等多个方面介绍甘肃,敦煌市委副书记朱玉明围绕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能源产业、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传播等方面,充分推介敦煌丰富的资源与独特魅力。外媒记者们 围绕“敦煌旅游市场国际化运营”“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等议题与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互动交流。
15日至16日,记者团先后来到敦煌光电产业园区首航节能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敦煌书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敦煌会展中心等参访点,详细了解敦煌市新能源产业、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在各参访点,采访团成员们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所见所闻,采访相关人员,对敦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
参访期间,记者团成员们积极与甘肃省内媒体互动交流、接受采访、畅谈合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应敦煌市融媒体中心邀请,部分记者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国际媒体交流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中,他们将与国内媒体积极分享来自各自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关报道与资料,促进各国在此领域的交流互鉴。
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外事记者负责人拉斐尔·奥尼在被采访时谈到:“敦煌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它属于这个世界,它也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我要记录这次参访旅程,去讲述它、推广它,并且将这段经历分享给其他媒体人。回国后我一定会大力宣传甘肃。”
伊朗《德黑兰时报》记者玛赫纳兹·阿卜迪在采访时谈到:“这片土地与我的国家伊朗在地理上非常相似,有许多的风和充足的阳光。所以我在想我的国家也能以这个县为样板,向绿色能源转型。希望我们国家与中国在新能源方面能有更多的合作。
同时,记者团成员们在所在国媒体平台发表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正面的报道,包括图片新闻、深度报道以及短视频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地宣介甘肃的发展成就和丝路文化、敦煌文化。
哈萨克斯坦《纳扎尔传媒网》主编加济扎·乌扎克发表文章《阿拉木图与敦煌: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桥梁》,提到两地都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是不同文明交汇的重要城市,是丝绸之路上的共同财富,一个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经济中心,另一个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它们的相似性和历史联系不仅是过去友好往来的见证,也是未来合作的基础。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首席数字主编萨伍德·费萨尔在报道中提到:“鸣沙山·月牙泉公园景区独特的地质和生态特征数百年来一直令旅行者着迷,吸引了冒险家、学者、商人。它让人与自然和历史产生深刻的联系,从会唱歌的沙丘,到永恒的月牙泉,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坚韧。同时,敦煌致力于环境保护,确保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得以完好无损的传承给子孙后代。”
供稿/摄影:新闻文化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