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万万没想到的遗憾,竟是一通电话
康辉见了她都要“礼让三分”,海霞见了她也会亲切地叫一声“大姐”。她曾与罗京并肩作战,王宁也是她背后的支撑。她是《新闻联播》的标志性人物,也可以说是成就了这档节目的辉煌。
这位曾被誉为“中国十大女杰”的主持人,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甚至一通电话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她的故事如此动人?
在央视这片星光璀璨的天幕下,李瑞英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星星。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决定向全国正式直播。那时,李瑞英与罗京从一众主持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担当直播的“排头兵”。谁也没想到,这一试竟持续了28年,成为了传奇。
展开全文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李瑞英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冷静的心理素质,创造了主持零失误的神话。她的播音风格沉稳而大气,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仿佛都充满了力量。她将《新闻联播》赋予了权威感和庄重感,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国脸”。
除了日常的《新闻联播》,李瑞英还参与了诸多重大历史时刻的报道。1997年,她直播报道了香港回归;2008年,她为北京奥运会做了报道;汶川地震时,她又奔赴一线,始终站在新闻最前沿。她凭借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承担着重要的新闻责任。
然而,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带来巨大的考验。1998年,李瑞英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像往常一样准备着《新闻联播》的直播。就在距离开播仅15分钟时,一通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安静的空气。
电话的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瑞英,你快回来吧,儿子坠楼了……”那一瞬间,李瑞英的脑袋空白了,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她无法相信,那个总是等待她回家的儿子,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恐惧和痛苦瞬间笼罩了她,泪水不自觉地涌上眼眶。
然而,《新闻联播》即将开播,李瑞英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继续坚守岗位,完成直播。在那一刻,她的手紧紧地握住,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尽管心中波涛汹涌,泪水几乎涌出,但她还是强忍着,将自己整理成最专业、最冷静的样子。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决绝与坚毅——这既是对职业的忠诚,也是对责任的担当。
直播结束后,李瑞英急匆匆赶往医院。看到儿子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脸色苍白,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紧握着儿子的手,低声说着“对不起,妈妈来晚了”。这时,她才深刻体会到,自己为了工作错过了多么重要的一刻。
然而,这件事情被媒体曝光后,舆论席卷而来。她不仅被批评为“冷血无情”,还有人指责她“为了工作抛下家庭”,甚至质疑她是否合格做母亲。这些声音让李瑞英痛苦不堪,她感到被误解,心中充满了委屈与挣扎。
在那段日子里,她几乎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深深的自责中。她的丈夫看着她日渐憔悴,默默守护在她身旁。随着儿子的逐渐康复,李瑞英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她意识到自己为了事业,忽视了家庭,错过了儿子成长的许多时光。于是,她决定平衡工作和家庭,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儿子。
2014年,53岁的李瑞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新闻联播》的岗位上退下来,选择回归家庭。这个决定让外界十分不解,许多人认为她正值事业巅峰,不该这么早离开。然而,李瑞英心里清楚,家庭才是她的真正依托。她希望弥补过去的遗憾,陪伴儿子度过他的成长岁月。
退休后的李瑞英并未闲置。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力求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她多次前往贫困地区支教,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艰苦,她深受触动。回到北京后,她立即组织筹款,为学校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并捐赠了大量学习用品。
除了关注教育事业,李瑞英还积极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她深知,教育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在默默奉献。
虽然李瑞英已经离开了央视,但她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她继续为中国的播音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指导年轻的后辈。李瑞英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抉择与困境。而她的“舍小家为大家”,也无愧于“央视一姐”的称号。
评论